1984年国庆观礼留下的思考
2019-08-24 07:21:4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        〖我四次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阅兵观礼,其中产生更强烈心灵震憾和精神洗礼者,以国庆35周年阅兵观礼为最,因为那时起国家民族便进入了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解放、激情勃发期〗
        这除了惠及那个时代,也启示当下和未来:若要国家民族走向强盛,必须构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,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,及其激扬正气,激励思想,激发潜能的社会基础。
        感悟来自切身感受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国家先后进行过15次阅兵活动,其中有代表性的5次,包括开国大典阅兵,国庆35周年、50周年、60周年阅兵,以及反法西斯胜70周年阅兵。以英模身份登上后四次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礼者,全军就我一人(自感愧对殊荣)。要说四次中哪一次对我思想影响更大,如昨日纪念邓小平诞辰115周年短文所言,首推35周年阅兵观礼。
        因为那是开启中华民族进入大时代的阶段。更具体一点讲:
        那是人人行走在“希望的田野上”的年代。只要你努力,再贫贱的出身也可以找到成功道路,所谓“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”。我有一位企业界朋友,就是在那股春风吹拂下,从走街串巷的钟表匠成长为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家。更重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,不是一个领域而是全领域。
        那是一个求知奋进的年代。当知识分子不再是“臭老九”,科技成为“第一生产力”,并且很快从“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”,“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”阵痛中走出,笃信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一股勃发而又强劲的读书热席卷中国大地。我就是被裹挟其中的一员。那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啊!老师们刚从“棚子”里走出不久,也是学业荒废,但尽心尽责,既教书又育人,学生敬重老师,不会举报老师的某一学术观点,举报了学校也会给予保护,由此营造出宽松宽容宽厚的学术氛围,进而产生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“小阳春”。
        那是一个敢于担当,勇于创新的年代。全社会从冬眠中苏醒,很短时间里便迸发出强大的创新创造力。一批改革家脱颖而出,领风骚于潮头。只是看一下那个引领风尚数十年,由一个小渔村变身为今日大都市的深圳,便可窥得端倪。像我这样从沂蒙山区走出的毛头小伙,也敢上书,并且写出的建议印发整个大军区,拙文竟然大篇幅刊于《解放军报》,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激情澎湃。
        ……
        还有一些难以忘却的小事,未必不反映出点什么。
        国庆之夜,天安门广场一片欢乐的海洋,人们欢声笑语,载歌载舞。激情四溢的大学生们那时还崇尚英雄模范,因此我被大学生们包围于舞蹈围中难以脱身,以至于代表团回到京西宾馆后,专车将我接回。当然挨批评是难免的,但感知全社会热情奔放也是实在的。
        国庆之夜,我并知道欢乐的人海里有一个女大学生将成为我的终生伴侣。如果没有邓小平恢复高考决策,也便没有她进大学读书,那么我的婚姻家庭将是另一个样子。其实,几千万知青婚姻家庭不也是因邓小平而改变吗。
        上述种种都是我在以往纪念日撰文怀念小平同志的原因。缅怀故人也是为了开创未来。祝愿祖国在已取得成就基础上,继往开来,奋勇向前,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。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