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拍“抗战神剧”拍什么?
2019-09-01 21:01:08
  • 0
  • 1
  • 4
  • 0
        今日人民网转载《解放日报》文章,《“抗日雷剧”的负面作用不可轻视》,受到热议。这种现象早就为观众深恶痛绝,并且为官方乃至主管部门痛斥,属于“三俗”的范畴。然而,至今大行其道。分析背后的原因,竟然是一个难解的谜。
        有一次给官方举办的国家级影视编剧和出品人培训班讲课,我不客气批评他们粗制滥造,甚至调侃说,这样的电视剧如果观看超过半个小时就想跳楼。主持人结束时说,我们该拿出点高质量的产品,别让公教授跳楼。
        课后与学员交谈,有个编剧说,我就是负责电视剧审查的,我也痛恨污辱智商的“抗战神剧”和让人跪下来当奴才的宫廷戏,问题是除了这些题材,还有什么题材可以拍,拍了可以播?经他一问,我一时语塞。
        并不仅仅是影视界步入困境,理论界大致如此。很多人的思想空间之狭窄,语言之干瘪,以至于其文章让人不忍卒读。
        一段时间来,我参加国家顶级学府的政治理论成果评审,该专业领域的博士论文答辩,以及相关理论研讨会,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惑。中国大国道路上,党由革命转身执政,大量鲜活生动而又极富挑战性的命题需要回答,为什么大家不去探究,而是炒冷饭?即使是老命题也有大量的探讨空间,为什么总是说那些老话套话,鲜见思想光芒与新锐语言?
        是党和国家不需要不倡导思想理论创新?当然不是。看一下权威讲话和文件,其实指出了努力方向,提供了宽阔空间。
        “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,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,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,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,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。”是什么?这就是思想空间。
        “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真理,只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”,这无疑于打破了思想桎梏。
        “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,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”,这为管理者提供了方法论。
        既然如此,为什么思想理论领域与文化艺术领域难见精品?这里的答案可以在此作出回答,只是考虑到共同思考的重要,作罢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