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文明不冲突,但文化有冲突,并且不冲突的文明与冲突的文化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区分,于是,这便涉及到对待它文化的态度,及其如何处理文化之间关系等问题〗
既然是文明就必定相融,否则就是野蛮,所以说文明不冲突合乎逻辑。文化却存在先进与落后,先行和后发,差异导致认知错位,并且还有价值系统与评价尺度不同而来的冲突。
物质主义形态下的文化,其价值观是生存权为人权之首要。后物质主义形态下的文化,其价值观乃人权高于主权。如此巨大差异注定带来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。
是否可以通过回避文化差异,突出文明互鉴,以求化解矛盾和冲突?理论可行,操作困难,因为文明与文化难以区分。比如,伊斯兰文明与伊斯兰文化,基督教文明与西方文化,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。如果将各自的文化特质去除,文明也就成为没有实质内容的符号。
美国社会制度奠基于两个基础,契约精神和职业精神,二者与基督教高度关联。讲西方是法治社会,法治来自契约,契约来自宗教,至少很大程度上来自宗教。基督教便是耶稣与上帝的约定,更早的犹太教是摩西与上帝的约定,包括《摩西五经》、《摩西十戒》。
假如认定文明源自文化或奠基于文化,就必须正视各文化间的差异,包括有丰满与单薄之分,先进与落后之别。差异历来就有,但不同文化处于相对独立发展阶段,因互不干扰而不冲突。自大航海后,世界各种文化交互作用逐步深化,因此有了亨廷顿所说的“文明的冲突”。
尤其是英国开启工业革命后,西方挟强势文化走向世界,灭掉了一个个土著与传统国家的文化,几无抗拒之可能。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,传统的民族的在工业大生产的冲击下要么被改变,要么被消灭,物质的是这样,精神的也是这样。
冲突在所难免,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,保守还是主动吸纳。看中国历史,哪个时代积极吸纳外来文化,那个时代走向强盛,如盛唐。哪个时代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,哪个时候注定僵化落后,如晚清。
以史为鉴。在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,中国已经开始参与世界规则制定的情况下,应当有足够的自信,积极主动地去接纳人类创造的所有适合我们的文明成果,以求实现自我超越。断不可把“排斥”“抵制”化作主流价值观,那将断送中国的未来。